丰泰照相馆:毁于一场大火
2010年的初春,走在北京琉璃厂南新华街的街头,在这里已经找不到与“丰泰照相馆”的一切,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这里曾有过一家照相馆。
在电影《西洋镜》中,“丰泰照相馆”的任景丰购买到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一架和若干胶片,自己策划,由相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任景丰就是这个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照相馆”的创始人,他早年在日本学会了照相术,1892年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开设了丰泰照相馆。当年除了经营照相馆生意外,丰泰照相馆也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制作机构。
令人遗憾的是1909年的一场大火让丰泰照相馆毁于一旦。但照相术在中国深深扎根,照相馆也一直伴随人们至今。
中国照相馆:从上海迁至北京
在北京王府井步行商业街,中国照相馆橱窗里陈列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三位伟人的大幅彩色照片,这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在此。
近日,著名摄影大师姚经才的儿子姚建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对于许多老北京来说,姚经才的名字就如同中国照相馆的招牌一样熟悉和亲切。这个15岁进入照相馆当学徒,37岁带着家人迁来北京,1997年患病辞世的特级摄影技师拍下了为周总理一生使用的标准像,后来还被邓颖超大姐定为了总理遗像的照片,成了中国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姚建中目前是中国照相馆丰台店的经理,“我们目前有六家分店,都是由总店统一管理,为保证质量,每个分店的照片都是在总店的车间加工。”
“从1956年迁京至今,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照相馆经历了顾客每早凌晨排队、营业直到深夜的辉煌和鼎盛,挺过了客流大幅下滑、人员流失严重的低谷和动荡,更在影楼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稳稳站住了脚跟。从迁京时的十几位技师发展到今天的几百位员工和每年20%多的营业额的增长。”姚建中对记者说。
说起中国照相馆的历史,中国照相馆办公室高主任,向记者介绍:“中国照相馆的创始人叫吴建屏,江苏常州人,曾在上海著名的王开照相馆担任摄影师。他不愿意长久给人打工,总想自己开个照相馆。在筹集到一定的资金后,他便于1937年在上海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创办了中国照相馆。”
从记事起,就跟着父亲在店里玩,后来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丰富北京的商业市场,上海的中国照相馆迁到了北京。十多位师傅拖家带口,带着全套摄影设备离开上海,来北京扎根。姚经才就是那十多位北上的师傅之一。
“当时的店址是周总理选的,在全北京最好的地界儿——王府井南口。也就是现在的新光天地。”
从顾客盈门到免费拍照
在北京开业后,海派风格的中国照相馆推出的唯美人物艺术照立刻轰动京城。姚建中说:“父亲常对我提起当时的热闹场面。那时,尽管照张相要破费不少,但照相馆每天人满为患。到了节假日,排队的顾客都得排到大街上。不仅是北京居民,那时几乎全国各地都有来中国照相馆拍照的。”
1979年,姚建中回忆说,那一年他成了摄影师,中国照相馆也在北京恢复了婚纱照业务。“当时也有人担心拍婚纱照是‘犯错误’,但我父亲坚持找到一起从上海来的裁缝师傅做婚纱,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创下一天拍摄260套婚纱照的纪录。
“1992 年王府井大街改造工程开始,客流量呈下滑趋势、整个影楼市场呈现疲软,再加上港台新式影楼的冲击,从1992 年至1997
年初,中国照相馆经营状况一再下滑。”姚建中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