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说时下都市知性分子都爱聚脚塔影楼,一幢矗立江边、码头旁的4层小洋楼。在滨江路上远眺,夜色里分外妖娆;坐进楼里,透过那古式木格床看出去,滨江路上沿岸的风光变成了一幅幅连环画,里外都是景。
查查资料,这栋“沿江西路36号”小洋房还颇有名气。它在沿江西拆迁工程中岿然不动,不知情的市民曾经传言这是一栋“鬼屋”,其实,它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人物陈少白所建的寓所之一,由于寓所毗邻珠江西堤,华灯一上,塔在江水中留下美丽的倒影,所以陈少白就把它命名为“塔影楼”。这幢楼房正确来说是四层半的,结构最为独特之处是高约20米的主体为西式洋楼,顶层却是中式的四檐滴水塔楼。多年来这里被人传称为“鬼楼”,美丽却令许多人望而却步。一位专门从事地方志研究的“老西关”说,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旧时广东人习惯将洋人称为“番鬼”,塔影楼又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因而被称为“番鬼楼”,再后来就简称为“鬼楼”,其实根本就没有“闹鬼”这回事。而这种亦中亦西的建筑风格,与闻名海内外的“开平碉楼”极之相似。这与建造该楼的主人陈少白先生的出身背景有着紧密关联———陈先生是新会外海人,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年轻时起便追随孙中山先生开展反清革命。
由于年月久远,又受到珠江潮水涨退的影响,这栋楼曾向西北方大幅度倾斜30厘米,被称为“广州的比萨斜塔”,直到去年用50多个千斤顶重新平衡大楼,才得以在去年10月份重新大开门户,成了一家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红酒吧。和它的外观一样,新装修是中西合璧的,弥漫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浮华风格。暗红色的帐帘,蕾丝通花窗纱,丝绸抱枕,间杂几张活动的藤椅,水晶灯与古式台灯互相映照,角落里摆放一些木柜、青花瓷器,营造出小家碧玉一样闺房情调。据红酒吧的张经理介绍,楼里的一些旧书桌、桌椅、饰物等都是从陈少白故乡的旧居里搜集回来的,连酒柜上的锁也是古老的款式,同时还展示有待那陈少白的事迹、图片以及仿造的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