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为什么要主动购买?在供大于求,在品牌泛滥、在个性化需求的市场消费环境下,即使你把产品堆在消费者家门口,顾客也不一定会买。消费者有一句话是对的,“我有钱,我任性”。面对琳琅产品,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总是处于“冷冻状态”,苏醒得很慢,况且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多年的老客户、白金会员的客情关系说断就断了,还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策划人查钢先生认为,潘多拉的魔盒哪有那个容易打开?我们很多企业都***常见的通病,就是想用一个品牌把从几岁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人,想一网打尽所有的客户,天上地下,唯我独大!
但是,消费群体并不买帐。你所拥有的,并不是我所要的。客户不需要你们的使命、你们的愿景,你们的价值观,客户只要我有什么好处并且是超越你们的竞争对手所给予的好处。
忠于品牌的永远总是少数人,拥有大量的粉丝中还不算,必须是还要是铁杆级和骨灰级,其实更多的人是在徘徊和犹犹豫豫中完成消费。而且,品牌也像人的年龄,只有如花似玉的黄金年龄中***惹人怜,接着,接着就会在时间中慢慢老化。
至于企业广告所宣扬以规模取胜,如何快速覆盖市场,用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资源整合之类的宏大命题,我只想说,现在连沙特阿拉伯这样的“土豪”都不这样做了。
大众消费的时代已经过去,品鲜时代到来,高品质的小众产品成为刚需,聚焦工匠精神的产品将成为优质受众的**。放弃大众品牌心理,甘于做小众品牌,只为自己的**用户服务,是一种优胜心态。只可惜,很多企业迫于业绩的压力,很难去实践和论证。
体现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在于如何才能激发出消费群体的购买欲望!那么,我们省先要明确什么是消费欲望呢?
***策划人查钢先生指出:当产品出现的时机要与消费者的情感引起好感共鸣时,欲望就产生了。
因此,企业产品必须以品牌为载体,通过多种传播诉求找到并锁定你的品牌粉丝(忠实消费群体),不断的迎合需求,主动参与引导,让群体成员都能享受到产品带来的价值尊重。即把简单的需求具体化,把潜在的意识落地化,把个性的情感物质化,把品牌的价值放大化。
近年来,折扣与体验服务不再是国内商场留住顾客的唯一杀手锏,把商品陈列出来,挂一个POP宣传一下就把商品卖出去的日子已经结束了。传统的购物环境和场景化已经跟不上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消费过程被大大缩短,消费的引爆点越来越多,一切皆有可能。
消费者不高兴,即使你是世界***也没用。进入国内的***其实都在施行本土化策略,全世界的麦当劳,为什么中国的店员***年轻?因为中国的小孩子们***喜欢麦当劳叔叔。远一点的肯德基的“老北京鸡肉卷”我们就不说了,可口可乐每年“大阿福”早已是深入人心。古弛:每年过年主打红色,新品中的红色手袋都是中国春节的主打品。同样,路易威登、阿玛尼、迪奥、雅诗兰黛、江诗丹顿,绉纷推出为中国消费者设计的“猴年限量款”商品,猴形象作为设计元素。在当前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品牌不得不放下高冷的身段,向年轻消费者抛橄榄枝。
产品只有被消费了,才会有价值。
我们所有的咨询创意都是在围绕“如何让产品离消费者的距离更近些”。
没有欲望,就没有吸引力,激发良好的消费欲望就是要不断打动且要穿透人心。
柴静的《穹顶之下》一经推出,关注达3亿人,这就是量级增长。
雷军发朋友圈很震撼,小米12小时卖了20.8亿,因为小米是**市场、**用户。
据说如果去日本,很多购物者一定会在高速路上进入高速服务区停留。在中国,这个场所通常是你“非急慎入”的地方,而在日本,你每次都会漫不经心地逛上一两个小时。因为,每个高速服务区里的小店,都各有特色。例如同样是小挂件(手机链等),名古屋就是名古屋的版,你去大阪就有大阪的版,你去东京是东京的版,区域限定,各自都有限量版。如果你喜欢,你会情不自禁地在所经之地一路买下来。
其实,激发消费欲望不需要企业投入很大的成本或是工艺流程再造,对于商业服务型企业而言,就是想办法用各种形式贴近再贴近消费者的需求心理。触摸内心的痒点,一波又一波的冲击理性的拦堤,喷涌出来,那份欣喜溢于言表。
当然,撬开欲望没有那么难,找到“发力点”才是关键!如果你能理解“消费欲望即要体现客户本身价值,还需要得到客户在意的人的认可“。就会明白,哦,为什么购物时旁边人的态度很重要;为什么麦当劳里面的玩具只有买套餐才会有;为什么结婚有没有房不重要,关键是你要能搞定丈母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