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现今的影楼行业,都或多或少的参与到了培训业务中,那么针对影楼培训我们能得到什么,我们的培训目的是否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呢?这就要我们正确认识培训,认清管理培训的本质是--传递爱与信任。
现今的中国管理培训从最初的不屑培训,到盲目培训,再到如今的被培训弄“怕”了,干脆避之,或者过于谨小慎微。
这迈过了几个阶段。也许是因为培训师可以日进斗金吧,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培训师”的行列。
他们或许看了几本,甚至背了几本自认为高深的书,辅之以极富个人魅力的身体语言,口若悬河的演说,让坐在下面听课的企业老板和员工们赞叹不已。
但,这是市场不成熟阶段的产物。企业培训不应是哗众取宠,培训不应是单口相声。
我并不反对培训过程的适度娱乐化,人们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关键是不能本末倒置。
好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了。竞争是好事,激烈的竞争更是好事,竞争可以促进整个行业的高速发展。只有有了成熟的客户,才可能有更具实效性的培训产品。
不少企业,也都是在请错了老师,花了冤枉钱之后,才学聪明了,慢慢学会在决策前评断一个老师课程的优劣。这,是件好事。
大家都知道培训贵。
培训贵在几个方面:
一个是老师的费用贵。老师的费用不仅包括老师本人的授课费用,还包括了渠道应获得的报酬。第二个是培训的隐形成本高。
如果是面对高层领导者的培训成本更高,这些拿着不菲薪水的重要人物,往培训教室坐一天的隐形成本那是相当高的。更有些企业各分公司都派人来参加学习,往返机票,住宿,误工费等等,加起来动辄上百万的隐形成本也不是不可能的。
第三个是员工参加了培训,提升了技能,反而增加了员工与企业谈判的价码。用某些企业老板的说法,自己花大价钱培训了的员工,反倒跑了。基于以上原因,有些企业干脆就不安排培训,或者仅仅是每年一次的“**式”灌输培训。还有些咨询公司,为了说服企业方,开始计算培训的支付成本和收效,他们尽可能用量化的方式来说明培训的“有效性”。
比如先计算花了多少钱,包括课程费、场地费、误工费等等,再计算培训结束后的效益,例如未参加培训的人,比参加了培训的人工作成果上低了多少等等。
其实,这样的计算很有可能是**。
我们当然可以用经济学的眼光来分析培训的投资。
但,中欧的肖知兴老师在他的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一项培训如果能直接、迅速、立杆见影地带来员工绩效的提高,企业也能和员工分享这些提高带来的物质利益,这当然不是坏事。但其实这不是培训的本质。
培训的本质是管理者向员工传达一个信息:我们信任我们的员工,愿意和我们的员工建立长远的推心置腹的合作关系,所以我们愿意在培训上花钱,增长员工的技能。
所以,培训增长工作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培训的投资换得了员工对企业的爱与信任。员工对企业的爱与信任值多少钱?他们会如何因此为公司的利益拼死而战?”
是的,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了浮躁、功利之气,人们总希望在投入后尽快收回成本,尽快获得利益。作为一家企业,如果您是以这样的心态来做培训,我建议还是省下这笔不菲的开支吧,留作他用更为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