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心理传染”?我这里先讲一个有趣的实验,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一名化学家展示他最近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室里的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对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的挥发性液体,现在我来进行一项实验,看这种液体需要多长时间能够从讲台挥发到整个教室里。凡是闻到一点味道的同学,马上举手,我要开始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到2分钟,前排、中间、后排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此时,“化学家”一把将大胡子扯下,摘掉墨镜,原来此人竟是本校的英语老师,他哈哈大笑着说:“瓶子里装的是蒸馏水!”
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个体之间的心理影响:看到别人举手,也跟着举手,但他们并不是在撒谎,而是受到了“化学家”的言语暗示和其他同学举手的行为暗示,似乎真的闻到了一种味道,于是举起了手。
因此,当执行个体受到所在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时,往往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其自身行为也会朝着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这种往往被身旁人的行为、心情所感染的现象,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心理传染”。
富士康连续发生的员工“十二跳”自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与心理传染有关。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日常管理活动中不可忽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对团队有消极影响的因素和散布消极流言的极端成员,管理者应当及时地将其“隔离”和“清除”,因为这些都是病毒,传染性很强,危害极大。
当然,如果管理者善加利用“心理传染”,也能发挥出正面积极的作用。比如,企业加以推行的改革或活动如能一开始得到少数几个关键人物的响应,大多数人会随波逐流,从而得以顺利进行。